从未在日常生活里消失的手工编织

作者:倫敦生活A to Z 时间:2017-09-05 12:24 栏目: 编织资讯 - 人生茶馆 阅读:32240

前些日子看脸友分享一张照片,法国高铁在圣诞节前赠送每位乘客小礼物,内有冰箱磁铁一块,一小卷白色毛线。冰箱磁铁的功能容易理解,但给一小卷毛线做什么呢?难道是鼓励乘客在无可避免的误点时打发时间用的吗?看着图片好奇上网查询毛线品牌,猜想是毛线品牌与铁路公司异业结合,藉这机会做形象广告,打开知名度。不得不说这是个聪明的作法,只是脸友的随手拍照上传,便有机会引来新顾客。

一扫以往织毛线是老奶奶专属活动的形象,新世代的网络毛线品牌如We Are Knitters,或是英国的Wool and the Gang,便企图把打毛线这件事变得新潮。不仅把棒针重新设计成吸睛的流线型,还贩卖配好的毛线棒针组,让享受手织的爱好者可以自己动手,如果真的没耐心,也有现成的商品可买,只是价格不斐。在伦敦闹区的约翰刘易斯百货还有大坪数柜位摆设各式毛线工具,到了秋冬还开设免费课程,欢迎同好加入试试新创意。

photo.jpg

(英国新世代品牌把打毛线这件事变得新潮。 图/截自We Are Knitters)

曾经在物质缺乏的年代,女红及编织常被认为是家政重要的一环,自制毛衣可以量身,若穿不下了还可配线加大,物尽其用。编织在英国历史悠久,贩卖编织物亦曾是某些地区的经济活动之一,一些还发展出具当地特色的图样,例如以苏格兰的费尔岛命名的Fair Isle花纹,便常使用在毛衣上。 在英国拥有百年历史的“妇女联盟”(Women’s Institute, The WI)不仅提供各式点子,还有同名品牌毛线可供购买。在战争时,编织更被视为是爱国心的展现,妇女联盟也鼓励民众一起来编织,喊出口号:

如果你能编织,就能尽一份心力(If You Can Knit — You Can Do Your Bit)。

在英国,曾被希特勒称为“欧洲最危险的女人”——乔治六世的皇后伊丽莎白(即后来的王母太后)还曾在白金汉宫举办每周定期编织聚会,带头行动。坊间不但有为了战场上的需求特别设计的织图免费分送,还有毛线厂商为陆海空军特别生产不同颜色毛线,如卡其、海军蓝等等。全民编织的运动,不仅可以舒缓平民的焦虑情绪,在一针上针两针下针的手作间带来心灵平静,成品也可送往前线,让战士御寒。伦敦的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(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, V&A)收藏这些1940年代的织图,也放在网站上,让有兴趣的挑战复古织品的民众下载。

1504613893.59ae960509f4e.jpg

(曾经在物质缺乏的年代,女红及编织常被认为是家政重要的一环。 图/维基共享)

photo (2).jpg

(二战时期,妇女联盟(WI)喊出口号“如果你能编织,就能尽一份心力”,鼓励民众一起来编织。 图/维基共享)

然而随着战后成衣业发达,成衣织品逐渐成为人人可负担的品项,快时尚潮起潮落,买线自织未必省时省心,为什么毛线编织依旧有其魅力,还能在承平时代成为创业点子?编织从未在日常生活里消失,只是从必备必学技能,成为一种手工艺“嗜好”。让人意外的是,近几年来,编织忽然变“潮”了,名流和年轻男女拿起棒针毛线的越来越多,甚至还有“编织是新的瑜珈”这样的说法出现,提倡编织有助于人们冷静。

英国《卫报》曾在2011年专文探讨这趋势从何而来,还提出Google数据左证,在文章见报前的12个月,以“编织”或“初学者编织”为关键词搜寻的次数大幅上扬,约翰刘易斯百货的编织材料销售额也显著提升。文中指出,传统媒体制播相关节目,或是有商品广告运用织品发想创意,是原因之一;但我认为《卫报》文中提到社群媒体的力量,远比传统媒体更为强大。以往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传授的编织技巧,现在可以跨越空间距离,在Youtube频道上收看,针怎么穿线怎么绕,初学者可以无限次倒带重来看个仔细,还可以在网站底下留言请教。这让学习编织的门坎大幅降低。著名的编织社群网站Ravelry不仅有各式织图,还让用户可以详细纪录自己做过的作品、上传成品照片,促进同好相互交流。

photo (3).jpg

(编织从未在日常生活里消失,只是从必备必学技能,成为一种手工艺“嗜好”。 图/路透社)

photo (4).jpg

(位在英格兰东北的约克夏,便是羊毛业的重镇。 图/法新社)

随着编织成为潮活动,发掘质量优良、价格合理的毛线也成为爱好者的课题。若想寻找高质量的羊毛线,对英国人来说,是不假外求的事。位在英格兰东北的约克夏,便是羊毛业的重镇。英国本地有六十多种绵羊,生产多种毛料,除了作成毛线,还可供足球、地毯之用。对编织者来说,想找物美价廉的好毛线亦不难,自己动手打出一件可以丢洗衣机洗的毛衣,材料费可以花不到三十英镑,然而从中获得的成就感,无价。

除此之外,外在世界的变动,也是编织回到人们手中的原因。例如经济上的衰退,使得人们必须缩减娱乐支出,相较之下,便可能考虑成本较低的手工艺作为消遣。另外,随着工作型态的转变,多数人的工作如金融、服务业,并未真的产出“产品”,而是提供服务,这也促使人们想真的“做出东西”。

网络发达一方面促使编织信息传递,另一方面,越来越多的使用者在发觉自己花太多时间上网后,会想要与脱机的真实世界有些连结。编织这项独也乐乐众也乐乐的活动,便提供了同好者聚在一起的机会。想想,在天气不好,阴雨连绵的日子,能一群人聚在一起边喝茶吃饼干边打毛线,不也是挺惬意的吗?无怪乎在伦敦还能找到在图书馆里固定举办的编织俱乐部,一位有意拾起棒针的朋友,在经过家附近的图书馆时,看到张贴着的聚会讯息,便找了时间加入。或许是因为外表看来颇为年轻,这位朋友还被聚会中的伙伴问:“你妈妈知道你来这里吗?”。

photo (5).jpg

(阴雨连绵的日子,能一群人聚在一起边喝茶吃饼干边打毛线,不也是挺惬意的吗? 图/截自 We Are Knitters)

除了独乐众乐,编织还成了“把爱传出去”的工具。创办于英国的果昔(smoothie)饮品厂牌Innocent,自2003年起,开始一项“The Big Knit”计划,向大众募集用棒针或钩针编织的小帽子,套在小瓶装的Innocent果昔上,每卖出一瓶戴帽子的果昔,厂商便捐出25便士给英国的慈善机构Age UK,协助有困难的长者度过冬天。这些募得的款项可用来维护支持热线,让不知有谁可以伸出援手的老年人,得以获得帮助;或是在寒流来袭时,提供免费的御寒物品,让年长者不致于失温受冻。

The Big Knit 活动页面上提供适合不同程度编织者参与的织图,而历年来都有各式可爱又造型独具的帽子荣登“帽子名人堂”,成了每年秋冬刺激创意的活动。消费者把小帽子带回家,除了可以当玩具外,还可以套在水煮蛋上保温,避免它在冬天迅速凉掉。

photo (6).jpg

(每卖出一瓶戴帽子的果昔,厂商便捐出25便士给慈善机构Age UK。 图/Innocent脸书)

或许有人会质疑:为什么厂商不干脆直接默默捐助慈善机构就好,非得绕这么大一圈,还叫大众自己出材料邮资帮他做公益?冬天搞不好原本就是果昔滞销的季节,搞这种活动分明只是帮忙厂商做营销。但从另一个角度看来,织小帽子除了让编织者用掉家里零碎的毛线外,也促进参与感,如同战时的编织活动所带来的正面效应;亦可能让长者有机会从编织中得到乐趣,在募款过程中获得主动性,而不只是受助的一方。

藉由果汁作为媒介,让民众对相关议题有所认识,若藉此让有兴趣的人加入编织行列,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如果不会编织也不想喝果汁,直接捐款亦是一法。十多年来,The Big Knit已经扩及到欧洲其他国家,除了英国之外,还与爱尔兰、法国、德国瑞士等地的慈善机构合作,也成了冬天里,超市冷藏柜的可爱风景。

“学新东西”在你的希望清单中吗?或许拿起棒针和钩针是个正流行的好选择。

1504614249.59ae9769442aa.jpg

(原标题:英国全民编织运动K for Knitting,编个小毛帽回家)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