西藏绒山羊养殖 使软黄金山羊绒变成真金

作者: 时间:2011-06-16 08:28 栏目: 编织资讯 - 世界手工新闻 阅读:15154

绒山羊是极为珍贵的畜种,其绒因质地轻柔、穿着舒适,吸湿透气、散热、服用性好等特点而被誉为“软黄金”。

绒山羊在我区有着广泛的分布,是较古老的家畜品种之一,其耐粗放、抗逆性强,适合高原地区高寒气候条件的特点仅次于绵羊。我区的绒山羊主要分布在藏西北广袤的羌塘草原,尤以阿里的日土、那曲的尼玛等县白绒山羊为典型代表,因其绒品质优良、纤维细度保持在14微米,是羊绒中的珍品。

上世纪80年代,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古老的青藏高原。我区积极落实中央关于“牲畜归户,私有私养,自主经营,长期不变”的政策,充分调动了农牧民饲养绒山羊的积极性,绒山羊产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。

总体上讲,绒山羊的研究工作大体经过了8个阶段。上世纪80年代初,自治区畜牧兽医研究所紧跟时代的步伐,承担了全国畜禽品种资源调查《西藏绵、山羊部分》。科研人员深入到那曲、日喀则等地,通过3年的努力,基本摸清了我区绒山羊资源的分布和生产性能,为本品种选育和羊绒品质的提高提供了可靠的依据。

1987-1990年,区畜牧兽医研究所实施了“西藏山羊开发利用研究”课题,摸清了藏山羊形成历史及分布,掌握了该品种的生产性能、外貌特征、繁殖性能以及产品资源等,制订了《藏山羊选育标准草案》,掌握了藏山羊绒理化性能、绒纤维主要物理特性及皮品质等指标参数,为绒山羊的系统研究提供了依据。

1994-1997年,实施了国家农业部“藏西北百万只白绒山羊基地建设”项目,先后在阿里的日土、改则、革吉、措勤和那曲的尼玛、班戈、申扎和双湖特别区等六县一区建立了两个原种场和5个扩繁场。该基地的建设,使藏西北区域整体绒山羊毛色结构上得到极大的改进、优势特色品种的基因得到良好的保护,为绒山羊品种的选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2000-2001年,自治区畜牧兽医研究所启动由国际山地发展中心赞助实施的《羌塘绒山羊生产系统研究》项目,科研人员通过收集信息、进行诊断和评价羌塘绒山羊生产系统和社会经济与环境变化的研究,提出了绒山羊结构调整和合理利用季节性草场轮牧机制。在项目区举办《区域性牧场发展与草地管理》培训,提高了农牧民科学养畜、环保意识和市场观念。

2002-2005年,重点实施了“引进布尔山羊与藏山羊杂交利用研究”课题。该杂交后代适应性能表现良好,效果显著,达到了国内部分省区的改良水平。同时摸索出适合西藏山羊营养需要的饲料配方,在生产中群众增收明显,项目成果已被乃东县多颇章乡群众接受。

2003-2004年,自治区农发办投资,区畜牧兽医研究所、阿里、那曲地区农发办共同实施,在阿里、那曲地区的 9个县开展了《科技扶持绒山羊扶贫》项目,开展选种选配、绒山羊生产技术培训等,该项目达到了科技参与绒山羊扶贫的目的,扩大了养殖规模,提高了生产性能和羊绒品质。

2003-2006年,由国家科技部投资,区畜科所实施了《藏西北绒山羊本品种选育研究》攻关项目,利用日土县和尼玛县原种场的白绒山羊优良的遗传基因库,对藏西北绒山羊进行本品种选育,促使羊绒产量和质量的提高。通过广泛深入的研究和严肃认真的本品种选育,项目区绒山羊整体质量提高显著。项目实施3年间,有效选育后代4.16万只,“软黄金”变真金,年增产值达111.18万元,投入产出比为1∶1.43,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明显,受到项目区群众的广泛好评,群众参与的积极性高涨。

2005-2006年,由区科技厅投资,实施了《绒山羊本品种选育技术》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建设,以日土、尼玛两县为基地,实施草场开发修建水渠、开垦平整土地、土壤改良、人工种草等。科研人员积极向农牧民传授养殖技术,培训人员达2387人次,向示范户推广种公羊等,此项目为藏西北绒山羊产业化提供了科技之撑,使白绒山羊成为区域经济的支柱产业

相关标签: 山羊绒

相关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