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追求高效快节奏的当下,即使做着慢手工,但心境与对制作的要求,或许仍有一些欠缺。读故事品味生活,一起来读今天的小故事,不仅可以一睹老一辈的精湛手工技艺,同时还有可贵的做事做人态度值得学习。图文选编自编织人生论坛会员“水心云影”2015年的一些分享(内容略有微调与删减)
我可敬可爱的妈妈,聪慧睿智且心灵手巧,
编织、裁剪、缝纫、刺绣、摄影全都会,
还写得一手好钢笔字。
晚辈中不要说超越她,
连旗鼓相当的都没有一个,“同志仍需努力”!!
▼1955年左右的作品。编织图案提花,反面针脚同样干净利落、图案清晰
60多年前给老爸织的提花毛背心穿了多年非常的喜欢
按照同样的式样2015年重新编织的一件
图案是妈妈手工画的,按衣服需要的尺寸、图案的大小自己计算出排列的行数、间隔针数等。
编织时,双手持线,每个图案一小团线,避免长长的浮线拉扯。反面同样是干净利落的针脚,图案清晰。每个图案线头处理的不露痕迹,针脚均匀。
老母亲当年的画稿(翻拍、部分)
▼1945年左右的作品。老人说“做手工和做人是一样的,要表里如一,不是只为了做给人看的,从做手工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....."
妈妈买菜在街上看到现在人们绣的十字绣,“多嘴”说那不是规范的绣法,太粗糙......,说的店主不高兴了。结果老太太回家把压箱底的、还是小学生时候的手工--十字绣枕套拿给人家看,针法应该如何如何的......,店主说,佩服你!
(小编备注:以上图片为2015年拍摄,按现在的时间,是76年前的)
看文字就知道是解放前的(“晨钟暮鼓,同志努力”--- 繁体,从右向左。)
问:
“同志是谁呀?”
“孙中山的啊 --- ‘革命尚未成功,同志仍须努力’。”
问:
“你怎么把图案画上去的呀?这布也没有格子!”
“要格子做啥?不是有经纬线吗,一根根数就是了,4根一组就是‘1格’。”
“那图案呢?不画上去?”
“不用画啊,从中心开始照着图案在布上绣就可以了。”
“要绷子吗?”
“不要,直接绣就可以的。”
看着实物听着上面的话,我和妹妹除了佩服还是佩服 -- 我们怎么就这么笨呢?在六、七十年前一个10来岁的女孩子就能弄出来的,可如今的我们......
妈妈说十字绣背面针迹都应该是“直线”,不应该有交叉出现。
问:
“怎样才能做到不交叉?”
“事先要推测针迹走向,不得重复路径!”
“你小小年纪就会算这个了?”
“这算什么?大家不都是这样的!”
“绣这个累不累?烦了怎么办”
“累了和大家玩捉迷藏啊,还有作业要做呢”......
前面提到,老人曾“得罪”过十字绣店主---你看看你们绣的,正面看还马马虎虎,反面线头、走势乱七八糟的。店主说“背后又没有人看,一装裱就好了......”。老人说“做手工和做人是一样的,要表里如一,不是只为了做给人看的,从做手工的态度也能看出一个人的....."。店主不高兴了,说老太太吹毛求疵.....,为此老母亲才翻箱倒柜找出旧作拿给人家看,直看得让人心服口服!不是因为这件事,她不会翻箱底,我们也不知道她有这手绝活!
▼2015年作品。下面是旧图新绣
无需事先描图就直接在细棉布上锈!老人年事已高,有时候不得不借助放大镜来看清楚经纬线“数格子”。
正面与反面
妈妈说规范的十字绣背面针迹应该都是“直线”不应该有交叉出现(避免“花样”处因十字交叉变得太厚不平服),现在看来果真如此---“干干净净”的针脚全部是条状,图案清晰,保持着和正面一样的美观。
完工后我表达了敬佩之情,老妈受鼓舞再接再厉,又绣了个“简单”的。
“知道是什么吗?”
“不知道啊!”(故意的)
“My dear---我亲爱的”、“花体字母,一眼没看出啦吧......”。她很是得意呢
“哈哈~~~,你也浪漫了......”
妈妈说,这两样都送给我保存起来,以后她没有能力再绣了。我一定要用镜框装裱好这珍贵的带着妈妈情感的手作。她还说,现在的布不如以前,横向纵向经纬密度不平衡,成品图案有些变形(好像说是有”拉长“的现象),我说这还是韩国的呢。她说不管哪儿的,横竖没那么“正方”(似乎是指经纬线粗细不一)。
新旧对比:新的,看文字部分是”瘦“一些。
我们做晚辈的是否也有”今不如昔“的现象呢?
▼网友评论:
lbangei:这才是中国传统女性,我们这个民族的延续是离不开她们的。聪明,勤劳。
菲苔的世界:老前辈,值得我们好好学习。这种一丝不苟,认真务实的态度令人感动和钦佩!
郭迺若:老一辈的人绣十字绣都是数布丝的经纬线,而且背后的针脚很整齐。我的妈妈也是这样绣。我的绣功就是向她学的。就是现在的布确实不如从前了。
诺.酒酒:好历害,现在别说什么人会了,连同样的材料也买不到了,人越来越懒,什么都在简化,脑袋也懒了,实在佩服楼主母亲。
(文源:80多岁老妈的十字绣(70年前的旧图新绣)、80岁老母亲的近作:“飞鹿”提花毛背心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