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县志中一段关于编织的历史

作者:食鱼鱼 时间:2021-06-30 15:34 栏目: 编织资讯 - 人生茶馆 阅读:5034

10080717265e9d786fad92be4c.png

漕河泾、七宝、莘庄、朱行、梅陇一带妇女向善编结,用秤杆、发夹、骨筷等磨成钩针,编结发网、帽子、荷包袋等,自用外还出售。


1886年(清光绪十二年),法国天主教传教士设传习所,教授徐家汇、漕河泾等地民女编结码带花边。每码长82.5厘米,宽5~6厘米,饰于台布、窗帘、服装,经顾少也美艺花边公司行销欧美,屡获奖。

1915年(民国4年)11月,北洋政府农商部劝业委员会致函上海县知事:“花边一项,畅销美国,向欧洲运销。近自战事剧烈,来源锐减,吾国可乘此机会提倡,调查各国时样,觅样仿制,是亦推广妇女生计之一端。”又因洋纱洋布倾销,土布市场大为缩小,不少织妇改以勾结花边为生。编结品生产得到较大发展。漕河泾镇设文明、美艺花边厂,各地有分公司收发花边。漕河泾、七宝一带10~40岁女性人人习之娴熟,且传至颛桥、营行、北新泾等地。

1924年后,中外商人创办花边号和花边洋行、店号,专事花边收发和经销。有漕河泾镇森盛号、诸根堂号,七宝镇金秋波号、汪克勤号,莘庄镇吴协和号,梅陇镇梅子香号,朱行镇万泰号,与英美商人开设的巴特司、华泰、远东等洋行及华人开设的国利、利通、庆福、永惠等店号发生业务关系。洋行预付一半加工费给花边行,花边行按质量分等级,向编结户计算加工费。10余年中,编结人数由400人增至2500人,年产花边、手套2万多打。

1938、1939年,增至5000人。产品主要销荷兰、瑞士、英、法等国。

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,因出口无门而停顿。抗战胜利后恢复出口,有花边行六七家。解放初因外贸渠道不畅而再度停顿。

1952年又恢复并扩大生产,出口苏联、东欧及香港。一年有4个月淡季,8个月旺季,冬闲最旺。

1954年,七宝、莘庄、梅陇、颛桥等地有14家花边号,职员38人,外发加工人员7000人。上海县有农民兼营编结户815户,815人,产值8.69万元。新泾区虹南、宝北、塘桥3乡组织农闲编结生产供销社,有社员1576人。

1955年龙华、新泾、颛桥等地相继成立花边手套供销合作社。

1956年8月,龙华区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和新泾区针织供销生产合作社合并,经营花边手套收发。

1962年改名为县手工艺品厂,经营县内所有编结业务。

1960年,全县年产花边手套5.4万打,产值59.58万元。

1960~1963年,因出口苏联和东欧减少,产量下降。

1964年始销日本,次年与日本八木衣料株式会社签约,经日本转销欧洲,生产又有发展。

1964年产量10.06万打,产值94.91万元,比1962年增加389%。

1968年产量达34.52万打,产值487.79万元。

1968年后,限制家庭副业发展,视工余编结赚钱为“资本主义尾巴”,连续7年仅年产编结品30万打左右。

1976年后持续发展,1981年生产182.5万打(件)。

1984年生产119.9万打(件),产值1821万元。


编结工具简单,编结者自备钩针、棒针。收发站有漂染整烫设备。1979年,县手工艺品厂投资45万元在莘庄建造3209平方米7层大楼,添置C406织床、手摇针织机、半自动针织机等设备35台,并与日商签约,日方以补偿贸易形式提供14台合缝机、3套灯光检验器、6套NB一36整烫蒸汽锅炉、85台HR—830手编机设备。1985年有专用设备498台。


10080717274aef457cb1a1f2d2.png

『上海县手工编结基本花型:缕空花,实心花,花块,花边,拉丝花,卷针花,席纹花,图案花,装饰花;中指挑线编结(上海县编结者大多用中指挑线法编结,手指摆动幅度小、速度快』


【主要产品】

早期用棉线编结窗帘、台布、手袋花边。

60年代,增加袜船、披风、包袋、床毯等品种,用绒线、尼龙线等料。全县约有1%编结人员能按图翻编实样或设计新样,7%人员编织水平较高。每年创翻100~200种花样,传统花型有扇子花、桂花、小草头花、大草头花、牛角花、圆心花、耳朵花、车袋通花、稀眼花、双绕珠花、香烟通花等。

60年代后期,制作棉线衣与人造丝外衣。

1972年起,编结羊毛勾针外衣,款式多样,有动物花、梭子花、叶子花、水仙花等花型。

1977年,县手工艺品厂设有20余名技术人员的翻创样与裁样技术组。根据客商要求,将图片或照片放大为实样,平均每年翻创1200只新样,款式、花型、编结技术和工艺都有创新。针法有细针、辫子外、外勾、内勾、反扣、方服等10余种,基本花型有9种。采用勾、结、绣结合与镶珠(珠子、珠片、珠管),嵌花等工艺。除采用外商提供的图案外,还设计富有中国民族风格的“孔雀开屏”、“鸭趣图”、“清水芙蓉”、“牡丹花”、“水仙花”等,构思精巧,工艺复杂,图案丰富,色彩柔和,既实用又有欣赏价值。每年有60~70种新款式在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出。

1979年起,生产棒针衣,首批3万件。

1981年起生产马海毛编结衣。

1984年,生产17类千余种产品,品种之多在全国同行业之首。


勾针帽。

上海市手工艺品总厂组织生产,选用42支/2×3股或10支/3股优质国产棉线,按客户要求加工。有八角帽、梭子帽、三色帽、拼花帽、金丝帽等。销中东阿拉伯国家,也为国内回族同胞喜爱。常年合格率99%以上。1980年列为上海市外贸公司免检产品。1982年产45.23万打,产值700.9万元,创汇250万美元。


勾针衣。

上海市手工艺品总厂组织生产,有棉线、腈尼线、羊毛、马海毛、麻线勾衣,以及钩针棒针结合、钩针镶绣制品结合,并采用嵌花、贴花、绣花、提花、穿珠、穿丝带、皮带等工艺制作,为中高档艺术服装。常年合格率99%以上,1980年列为上海市外贸公司免检产品,销日本、澳大利亚、联邦德国和香港等国家和地区,享有盛誉。1982年产62.19万件,产值890.25万元,占全厂36.85%。


【主要生产厂】

上海市手工艺品总厂。前身是龙华区花边供销生产合作社,建于1955年1月,1965年12月迁莘庄镇扩建。产品全部外发手工编结,大部分产品出口。

1955~1962年设4个加工站,外发人数约6800人。

1963~1970年加工站增至16个,外发人数约4~5万人。

1970~1978年设16~19个站,外发人数约7万人。

1979年设23个站,外发人数约10万人。

1980年在外省、县增设37个站,共70个站,外发人员12万人。

1984年有35个编结发站,分管502个编结小组,外发人员10余万。

厂部设产品设计、技术培训与管理科室。所有产品领先经厂技术人员创翻样品,经客户确认后封样,再制订工艺规格,编制针法花型,标明辅料部位,计算用料,外发加工,回收检验,经整烫复验后包装入库。

1984年,职工414人,建筑面积0.82万平方米,固定资产147万元,产值1821万元、利润164万元。



(原贴:发一段关于编织的历史——摘自上海县志


相关阅读